|
 |
皮哨子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滇南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Pí Shào Zi
【別名】無(wú)患子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油患子(四川)。
【來(lái)源】為無(wú)患子科植物川滇無(wú)患子的果皮或種子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落葉喬木,高10~15米。枝有暗黃色皮孔,新生枝被暗黃灰色短柔毛。雙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,連柄長(zhǎng)20~35厘米。小葉8~14,卵形至長(zhǎng)橢圓形,長(zhǎng)6~14厘米,寬2.5~6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圓或鈍,兩側(cè)不對(duì)稱,全緣,兩面沿脈被疏短毛;s性異株;圓錐花序頂生,長(zhǎng)12~25厘米,與花柄同被短柔毛;花小,白色;萼片5,卵形,基部暗紫色,邊緣近膜質(zhì),有緣毛;花瓣通常4,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(zhǎng)4~5毫米;花盤偏于一側(cè);雄蕊8。比花瓣短:子房密被毛。核果球形,平滑,徑15~18毫米,果皮肉質(zhì);種子黑褐色,光亮。花期5~6月。果期9~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密林、溝谷、田邊或疏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種子含油15%。
【性味】《滇南本草》:味苦,性微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治疝氣,疥癩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皮:治膀胱疝氣疼痛。子殼:殺蟲(chóng)。 ②《滇南本草圖說(shuō)》:治七疝肝氣癥,狐疝用茴香為使;水疝用陳皮為使;余者引用橘核為使;燒灰吹鼻,治諸蟲(chóng)入腦。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炮熟食,3~7粒。
【附方】治疥癩、頭虱:皮哨子種子,煎水外洗。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